【广州日报】广东八高校 摘科技大奖

撰写时间:2018-01-09来源:bt365在线投注

http://gzdaily.dayoo.com/pc/html/2018-01/09/content_5_1.htm?v=9B

 时间:2018年1月9日 来源:广州日报A3

罗锡文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徐静)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在北京召开。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获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bt365在线投注、汕头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8所高校上榜。

  全国共有113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57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16项的72.7%。其中,有64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14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52.8%。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占授奖项目总数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的 68.6%。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2项、二等奖31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4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7项)的67.3%。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0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91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13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118项)的75.8%。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57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53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43.2%。


  教育部表示,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连续保持高比例,充分体现了高校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体现了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全国高校中清华大学获奖18项,浙江大学获奖10项,分别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各获奖8项并列第三。


  广东高校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bt365在线投注、汕头大学、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8所高校上榜。其中,科学进步奖方面,汕头大学有1个项目获得了特等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分别有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同时,暨南大学、bt365在线投注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分别也有1个项目获得二等奖。而在科学发明奖方面,bt365在线投注和深圳大学分别获得一个二等奖。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传染病防治领域里程碑式成果


  主要完成单位: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管轶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中国疾控中心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管轶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合作,“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汕头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负责H7N9等新发传染病的溯源、进化及致病性、传播性等风险评估。该奖项的获得,实现了全国卫生系统以及广东省科技界在该成果级别上“零”的突破。项目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率先完成对H7N9病毒传播性及致病性的研究,为科学评估其大流感特性提供了依据,随后又系统阐释了H7N9和H10N8病毒及其系列变种的发生、发展和进化途径,揭示出家鸭和家鸡在禽流感病毒产生、演化、重组并传播到人群中的作用,解决了人类感染的溯源问题,为H7N9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团队还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该病毒在实验动物模型猪和雪貂中的感染和传播方式。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表明实验室在H7N9流感的起源、进化及致病性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这些疾病的防控提供了及时而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


  管轶教授2016年起担任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病毒学与新发传染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他领导的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长期追踪病毒的起源、进化和变异。该团队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舒跃龙团队建立的流行病发现体系、浙江大学医学院李兰娟院士的临床医学创新体系三者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华农首次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主持完成:bt365在线投注罗锡文教授团队


  bt365在线投注罗锡文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也是该校首次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项。


  “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以高产高效为目标,创新提出了同步开沟起垄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穴播的“三同步”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发明了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机两大类共15种机型,创建了“精播全苗”“基蘖肥一次深施”和“播喷同步杂草防除”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在国内26省(市、区)及泰国等6国推广应用,研制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已转让生产并形成系列产品。


  人工播种具有显著的缺点,导致水稻疏密不均,无序生长,而且易倒伏、通风透气采光性差、易患虫害,进而导致产量下降。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具重要的特点是利用高速摄像技术找到了稻种播撒规律,成功破解了稻种成穴种植的难题,该技术也有望为中国水稻机械化种植实现重大突破。高速摄像技术被用来分析水稻在排种器中流动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科研人员就能设计出新的型孔式排种轮,这也就是“水稻精量穴排种机”的主要窍门所在。2009年该成果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罗锡文在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该校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该获奖项目完成人还包括:bt365在线投注王在满、曾山、臧英以及上海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的朱敏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章秀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铸就能源运输“大动脉”


  项目第一完成人: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李立浧院士


  仅0.008秒,来自甘肃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可瞬间送至湖南湘潭换流站……这是昨日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最近成功应用于酒泉至湖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时的场景。


  记者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获悉,“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输电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电力负荷逆向分布问题、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核心技术。


  2010年,我国自主建成世界上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云南至广东、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运7年多来,一直保持稳定可靠运行。


  “运行稳定程度出乎意料的好。”项目第一完成人、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李立浧院士介绍,特高压±800kV直流技术是世界首创,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面临特高压、大电流下的绝缘物理特性、电磁环境、设备研制、系统控制等四大挑战和难题。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每回输送容量可达500万至1000万千瓦,输电距离超过2000公里,技术经济优势十分突出,是电网技术的制高点。”李立浧说。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指出:“没有特高压之前,我们都是哪里用电就在哪里建电厂,造成了煤电油运紧张,带来了大量污染,东部地区环境也不堪重负。特高压变输煤为输电,有效解决能源大范围平衡问题。”


  “这是能源运输史上新的高峰,将极大解决我国东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其技术的提升就如同从‘绿皮火车’提速至‘复兴号高铁’那样,大大提高了送电效率。”南方电网公司总工程师汪际峰这样形容。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刘泽洪介绍,作为连接我国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电力动脉”,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目前最大容量已经达到1000万千瓦级,一天24小时可以输送2.4亿度电,相当于1200辆100吨卡车送的煤。


  “特高压已经成为‘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的金色名片。”舒印彪认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突破,能够大幅提高电网远距离、大规模输电能力,使我国西部、北部清洁能源的集约高效开发和大范围配置消纳成为可能,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特高压全产业链“走出去”,实现了国际标准制定的新突破。


  目前,我国在运在建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共14项,输送电量中80%以上为清洁能源,将成为我国清洁能源运输的主干线、大动脉,为推动我国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能源革命,防治大气污染,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社记者胡喆、姜琳)


“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幅度减少靶向药物滥用


  牵头团队: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团队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协同完成项目的单位还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吉林省肿瘤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等。  


  记者了解到,吴一龙团队的项目所属领域为肿瘤治疗学和肿瘤诊断学。   我国每年新发肺癌70多万例,死亡率高,防治形势严峻。吴一龙团队从本世纪初开始,一直是肺癌精准治疗的引领者,随着他们的成果不断在临床应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最初平均9个月生存期,提升至今中位生存期40多个月,越来越多人相信,肺癌真的可能成为“用药控制的慢性病”。     吴一龙团队早在2010年9月就提交靶向药辅助治疗的研究设想,历时8年完成ADJUVANT研究,联合全国22家中心参加,III期临床研究做完,开创了EGFR-TKI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先河,首次证明完全切除的EGFR突变阳性II-IIIA期(伴淋巴结转移N1/N2)肺癌患者术后EGFR-TKI辅助治疗2年的无瘤生存期显著获益。  


  具体来说,就是术后2年内,用吉非替尼治疗,与辅助化疗相比,足足增加了10.7个月“无瘤生存”,靶向用药中位数为28.7个月,辅助化疗为18个月。而且吉非替尼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既往报道一致,未出现间质性肺病。  


  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强而有力地证明术后靶向药辅助治疗是可取、可行的,为患者提供化疗、放疗外的第三条路,也是首次成功将靶向治疗从肺癌晚期推前至早期。  


  “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打破了传统上对患者不加选择的“同治”模式,建立了基于基因靶点选择患者的精准诊疗模式。创新性建立了EGFR等基因突变型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的新模式,显著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达39个月,大幅度减少靶向药物的滥用,明显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该项目的系列结果被写入我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个肺癌指南,得到“国际肺癌研究学会”认可并授予最高奖项“杰出科学奖”和“团队医疗服务奖”,标志着我国肺癌研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

(责任编辑:方玮)


0